×
心脏杂志

公民防治救心脏猝死“生存环:上防“未心”、

近日相继发生“明星”的逝去,让“猝死”这一出乎人们意料的突发死亡再一次引发人们的热议。对于猝死而言,无论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原因所致,其前都会出现心脏骤停,如果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快速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进行心肺复苏,将使一部分人起死回生。

目前我国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正逐年攀升,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。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,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个人死于心脏骤停,其中80%发生在院外;在心脏刚刚骤停的4-6分钟黄金时段内,建立心脏人工循环与呼吸的起死术——心肺复苏术,可使50%的患者可以获救。故将心肺复苏纳入公民应急救护内容是非常必要的。

鉴于国内外现场没有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,其生存率不足百分之一的残酷现实,除向公民普及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外,改善“从救到救”的心肺复苏原有模式,还需将关口前移预防心脏猝死的发生,从心脏骤停全生命周期考量上防未心、中治欲心、下救已心。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防治救特色之路。

如何向公民进行对心脏猝死防治救的心肺复苏普及教育呢?

一是上防“未心”即预防心脏骤停高危因素,心脏骤停前期“预防、预识、预警”三预方针,以“预”字为纲,变被动抢救为主动前伸防控,是在患者未发生心脏骤停时,预防心脏猝死性的综合性防控举措。

二是中治“欲心”即治疗引起心脏骤停原发或继发的高危病症:资料表明心血管疾病是心脏骤停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原因,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常见,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。积极采取对应防治措施,对于防治心脏性猝死高危病症是非常重要的。

三是下救“已心”即针对心脏骤停的高危类型进行救护。要“因人而异、因地制宜、因病而为”的“三化”选择“标准化、多元化、个体化”方法,包括胸外按压、腹部提压、人工呼吸、体外除颤等方法科学施救。

?

上一篇:14岁少女晚期心衰,移植15岁男孩心脏,以心换心
下一篇:没有了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