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战鹰的钢铁心脏捧在手上
航修之路,使命在云霄。
中国的航修历史和中国的航空史一样,历经沧桑。
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,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得空军装备建设同各行各业一样遭受了重创。空军战备训练和修理所需的航空零备件得不到正常供应,航空发动机修理能力严重不足,直接影响了空军部队的战备训练。为此,空军决定组建一座航空发动机修理工厂,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。
一场轰轰烈烈的创业之旅开始了,创业者们手里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铁锹,他们平地、修路、植树……三年苦战,一座在当时国内颇为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初具规模。
部队要打仗,飞机要上天。保证空军战斗力是航修企业最崇高的使命。急迫的航修任务使建设者们没有休息的机会,他们直接投入到某型发动机试修当中。
时光荏苒,在三十几年后的今天,五七一九人早已经成了中国航空战斗机的“心脏手术师”,为空军装备修理保障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绝不畏惧,忠诚铸进灵魂
“……看那军旗飞舞的方向,前进着战车舰队和机群。上面也飘扬着我们的名字,年轻的士兵渴望建立功勋……”这首叫《那一天来临》的歌,是五七一九工厂的厂歌。只要这首歌雄壮、激扬的旋律响起,每一个五七一九人就会神态庄重,热血沸腾……
五七一九工厂是隶属于空军装备部的装备保障性企业,担负着军用航空发动机修理保障的重任,在工厂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这样强烈的意识:“我们是不穿军装的军人,不拿钢枪的战士!”
2004年,是全厂职工至今记忆尤为深刻的一年。这一年,某新型航空发动机维修线刚刚建成,航空兵的部队一批发动机进厂亟待维修,各级首长心急如焚,上级机关和部队催修发动机的电话纷至打来。如何不辱使命、不负重托,快速形成新型发动机批量修理能力?这道难题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刚刚上任的女厂长向巧和全厂职工面前。“发动机,发动机……”整天萦绕心头,让他们食不甘味,夜不能寐。
“我们是军队的企业,不能为首长和部队分忧,我们就有愧于军队企业的称号!”一场又一场围绕如何履行使命责任、破解修理难题的大讨论,在厂党委班子和全厂职工中展开。
打破旧有的生产模式和利益格局,进行彻底的生产流程再造,是厂党委拿出的第一个举措。当时,原有的生产模式多头管理、浪费资源和人力,严重影响了修理的质量和进程。然而,全厂上下都意识到需要生产流程变革,但变革应该怎么变,变到什么程度,一时众说纷纭,争论不休:流程再造即使在西方国家成功率也仅有30%,一旦失败怎么办?有两位领导干部甚至为此吵到了厂长向巧办公室……
早就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向巧成竹在胸。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,向巧几个月时间天天泡在车间,跑遍全厂76个班组,面对面地解难答疑、动员宣传。一天,在交流现场,她因过度劳累,嗓子突然失声,说不出话来,一住院就是二十多天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全厂干部职工的思想很快统一到一起,十几名中层以上领导因流程再造被调整岗位也毫无怨言。经过8个月大刀阔斧的重新调配修理资源、改革修理流程,修理能力显著提升,某型发动机平均修理周期降幅达27.3%。此后,他们根据部队保障任务的变化,对流程进行持续改进、优化,修理能力每年增长率达60%以上,先后实现了由维修二代机向三代机,由单机种、大批量维修向多机种、小批量维修的跨越。
随着大批新型航空装备在部队列装,新型军用航空发动机关键、重要零部件供应,逐渐成为制约空军战斗力持续生成的突出问题。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,必然影响先进战机发挥作用,军委和空军首长对此高度关注。工厂想部队所想、急部队所急,专门组织精兵强将集中攻关,自主创新了21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代飞机发动机关键部件再制造技术,突破了由少数西方国家对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垄断,使我军三代战机的发动机寿命从900小时延长到1500小时,相当于使1台发动机发挥了1.6台发动机的作用,取得了巨大的国防军事、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在重大任务和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,五七一九厂人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使命责任放在第一位。5月12日下午,那一刻,山崩地裂,山河破碎。厂房被撕裂、围墙倒塌、机件散落,水、电、气以及移动通信全部中断。此时,厂长向巧正在会议室里组织一个重要的科技工作会议,面对惨烈的灾情,临危不乱,安顿好正在工厂指导科研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钟群鹏院士等专家后,立即召集班子成员,启动应急机制,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,发出一道道指令,这一切,在5分钟内完成。
上一篇:美军方利用红外探测技术开发心脏识别设备
下一篇:没有了